|
教學內容 | 活動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引起動機 - 拿出幾張溪邊魚種(非限尖石區魚種)的圖卡,詢問學生是否能說出正確名字。
- 讓學生使魚種圖卡與正確的名字配對。
主要活動 過去泰雅族人要屬於自己固定的獵場,每年會固定放置陷阱的獵區(五上舊知識),該地方的溪流也屬於那一個家族的獵區範圍,他人不可以在該區域捕魚、放陷阱,不能隨便違反這樣的區域劃分。Gaga:不做出逾越他人獵場(qzyunam)的行為 - 尖石區魚種
苦花魚(泰雅族語:qulih tayal) - 因肉質鮮美,全身皆能食用,故以前泰雅族人稱苦花魚為qulih balay。
- 以前泰雅族人至山上溪流捕完魚將魚貨帶回部落,會有許多雜魚參雜,他們會優先把苦花魚分類平分,由大至小逐一分配。
- 特性:生活於水中急流處、暗礁地帶
- 別稱:水中螢火蟲(因苦花魚翻山覓食時,扭動的身軀被太陽反射後會以閃一閃的如螢火蟲一般)
- 石斑魚(泰雅族語:qulih qbabang)
- 魚形與苦花魚相似,能以魚唇作為辨別。魚唇較尖的為石斑魚,較平滑的為苦花魚。
- 除魚卵不能食用外,其他皆能食用。
- 特性:生活於水中急流貼近水底,暗礁地帶
- 爬岩鰍(泰雅族語:qtapaq)
- 在賽夏族聚落中相傳著魚有回游溯溪性,每當洪水或颱風後魚兒會由原棲息地被沖至下游但絕大部分的魚兒都會回游原棲息地,當魚兒通過較湍急水流無法往上游時爬岩鰍就會背魚兒通過這湍急區讓魚兒能順利回原棲息地生活或產卵。
- 特性:生活於急流暗礁地帶,貼在礁岩上。
- 泰雅族人醃製品(tmmyan)首選。
- 溪蝦(泰雅族語:kbolung)
- 特性:生活於水流平穩之暗礁區,其食物為水中藻類及浮游物。
- 夜晚用手電筒照其眼睛會發光。
- 螃蟹(泰雅族語:kagang)
- 彩虹橋的守護者
- 沒有通過彩虹橋的人會掉至橋下,被橋下的一隻大螃蟹所吞噬。
- 只有紋面的男女才能給守橋的螃蟹放行,通過彩虹橋。沒能力的男女將會被螃蟹引領去繞路,除非頭髮掉光、體無完膚,否則就不能與昔日的親友相聚。
- 種類分為陸蟹、溪蟹、紅蟹(汛期最常見)
- 鱸鰻 (泰雅族語:tlaqiy)
- 特性:生活於泥沼,石洞為其繁殖區
- 特徵:黑褐色、兩棲
- 傳統捕魚種類
- 潛水法(cin’bnul)
潛水射魚法是一種人潛入水中捕魚的方法。使用魚叉,標刺具的前端為以三或五條小鐵條製成的刺,魚叉後端則綁有橡皮。 射魚時將橡皮拉在手中,看見目標時利用橡皮的彈力將魚叉射出,射中後將魚獲回收。 - 魚箭(bbuw / panaq)
- 水鏡(kkita)
- 魚簍(yawa)
- 乾涸法(qlihan qu qara turu’ ni llyung)
- 依步驟將河水導向其他處
先用較大的石頭阻隔水流。 用較小的石頭,將大石頭中間的縫隙填滿。 - 第三道:利用山棕防止細沙流走(smagan sabing)
- 第四道:利用姑婆芋、芭蕉葉堵水(abaw bgayaw)
- 第五道:利用細沙壓制姑婆芋、芭蕉葉,防止其破裂(bnaqi’)
- 當男生在排石頭時,女生幫忙在河邊尋找並收集用來填補隙縫的植物。
- 魚荃法(一)s’bul sqruw qu skobuw
- 魚荃法(二)tpgan qu htahan qsya ue ngin na sguyu’
- 竹管補法 gaga na ruma qmusu ka ssqruw’
- 釣魚法 sqrgan na kuy’
- 魚藤法 tban na boq tuba
綜合活動 - 教師統整完重點,帶著學生複習一次。
- 設計情境讓學生上台抽籤分享(用什麼方法捕魚/捕到什麼魚)
- 捕魚方法:
事前、事中、事後須準備什麼工具?該如何進行…等 魚種的名稱為?要怎麼料理…等 | 120 | | |
| | | |
| | | |
| | | |